What is wrong with our Hong Kong?
- royaki
- Dec 16, 2021
- 2 min read
@ 03/05/2015

上週的《星期日檔案》內容探究香港土地下的富裕與貧窮,一間間破舊的鐵皮劏房與背後一排排高樓的豪宅形成鮮明的對比。根據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4年的全球GDP Ranking,香港以274,027百萬美元排列全球第38位。如此的數據告訴我們,香港理論上是個富裕的地區,但事實呢?
上世紀聯合國的其中一個目標是滅貧。但事實卻是越滅越貧,香港是其中一個例子。香港的堅尼系數已經到達了暴動的水平,雖然香港已經連續21年奪得『世界經濟最自由城市』的榮譽,但這個美名卻犧牲了全港幾百萬人。政府崇尚市場經濟,一切由市場決定。結果香港成為了二元市場-地產,金融市場主要主導了香港的經濟。實體經濟,自從上世紀80年代北移後,便一去不回頭。但實體經濟才是一個健康社會的經濟基石。歐債危機當中,為何德國是被影響得最少?就正正因為德國實體經濟做得非常出色。人家的工業發展蓬勃,出口業強勁。所以他們無懼歐債危機的暴風雨。香港要再起飛,香港人要整體富起來,多元發展必不可少。
此刻的香港,正慢慢變成一個M型結構社會:有錢人越有錢,窮人也越窮,而中產也只會越來越少… ...窮人不斷增加,但樓價也不斷上升,你的薪水是永遠都追不上樓價的升幅時... ...但衣食住行同每個市民都息息相關,所以我相信,若果解決了住的問題,香港市民長久以來集聚的怨氣定必能消去一大部分,每年遊行的人也都會減少不少。但要解決住,確實是一件艱難的事,不過一個真正先市民之憂而憂的政府,定必能把鐵柱磨成針。 但悲痛的是,就目前這個政府而言,莫論『滅貧』,就算是『扶貧』也只是越扶越貧。
老人家常言道:窮,則變。某程度香港已經窮得只剩下地產與金融,市民預期把命運被動地交給政府,不如主動改變。
Change, if not now then when?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