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與書店(上)
- Lotus Fok
- Dec 15, 2021
- 3 min read
@ 10/08/2014
關於讀書(我)
在Beacon開首說7月是屬於讀書,原因正正是因為暑假會展的其中一個重頭戲:書展。
其實我從來都沒有逛過書展,但我喜歡逛書店和圖書館。我記得,中一的時候便經常出入元朗圖書館,當年看的是《福爾摩斯》,《李小龍》和《射雕英雄傳》(圖畫版)。恰好那年無線播周迅和李亞鵬版本的《射雕英雄傳》,所以我便經常幻想自己是楊過,在家裡耍降龍十八掌。再大些後,便開始在千色的三聯書局打書訂,當時看的書主要是心靈,性格的塑造之類,例如那些什麼卡耐基的《人性的弱點》等等。而以前深圳還有家的時候,偶然都會和朋友去深圳書城買書,因為價錢相對香港實在是太吸引了。而到現在,名義上的書店是去少了,但偶爾路過而有空的時候,都會入去逛逛。相反,那些集生活,閱讀,文化於一身的cafe或書店卻經常去,而KUBRICK則當屬我的最愛。
至於,閱讀的種類,則大抵也反應了一個人的成長。由漫畫到心靈到管理,名人自傳到經濟到社會文化設計雜誌,這些讀物都印證了我的成長。雖然我喜歡閱讀,但我也得承認,我是沒有什麼耐性的。尤記得以前一本書經常在看不到一半甚至三份一的情況下已放棄,而其中一本最深刻完整看完的是大概中四五時的讀物《達文西傳》。幸好,隨著年紀的增長,耐性也隨之增加,半途而廢的情況也得到改善。
此外,旅行也是其中一個讀書良機。我自己便總喜歡在長途旅行中帶上一本書。好讓我在另一個城市空閒裏(通常在乘搭火車之時與每晚寫明信片那段時間),可以閱讀一些喜歡的或一些買了很久卻還沒有讀過的書。
至於電子閱讀與實體閱讀的體驗。以前我一年大概會買6-10本書,但後來礙於中學時期的經濟能力和考慮到家居空間的問題,於是乎我把心一橫購買了iPad。此後,數碼閱讀便成為了我的習慣。事實上,在iPad上閱讀確實有著很多好處。譬如一些閱讀的App便能讓你免費閱讀大量非常有價值的書籍。例如陳士駿的《20個月賺130億,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自傳》和 Peter Buffett 的《Life Is What You Make It: Find Your Own Path to Fulfillment》等我都是在iPad上看的。此外,iPad這些Gadget也能讓你很方便快捷地瀏覽Up To Date的生活雜誌,如《週末畫報》,這些讀物都能豐富我們的知識。
雖然,電子閱讀有著上述甚至更多的好處,但我得承認,我還是喜歡實體閱讀。不知你是否也有以下的習慣,若你有訂閱期刊,總會很期待新一期的出版。然後一到手時,就會先聞一下書的味道:很臭!但聞多了,便覺得香,因為這是實體印刷的獨有味道。之後,便粗略地翻閱一次,看看這期大概說了什麼,接著才認真去瀏覽一些感興趣的主題。還有不得不提的是,它們的設計也是讓人歡喜不已的。有些文字的設計是別出心裁的,它們凸起且質地是光面。所以,你能透過觸摸這些文字,而與文字間產生互動。還有,某一些頁面的紙質也是很特別。最後,我個人的習慣是會在書的內容旁邊,寫下我當時看的感受與想法。而日後我再看的時候,我會看到以前的我的思考。而上述的種種,都是透過實體的書才能感受得到。
毫無疑問,電子版是大潮流。很多雜誌,報紙都相繼推出數碼版本,甚至完全捨棄實體印刷。但這是否意味著實體的消失是無可避免?也未必,有些雜誌便反其道而行,鞏固網絡版地位後,繼而加強實體的推廣,實行雙管齊下。不過,要說這個話題也得說很久,所以留待下次再探討。
Comments